【实践研修】马克思主义学院井冈山“大思政课”教师实践研修圆满举办|行走井冈山,感悟红色魂,汲取奋进力
发布于: 2025-08-17 14:25 编辑:

  为深入贯彻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大思政课”教学改革,提升思政课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马克思主义学院于8月10日至15日,组织思政课教师远赴江西井冈山,开展为期六天的红色实践研修。此次活动由实践教学与研究中心李丹和徐道良老师领队,井冈山市青年骨干培训中心承办,通过专题讲座、现场教学、实地体验与红歌传唱等多种教学形式,将党史学习与教师专业成长深度融合,开启了一场触及灵魂的红色之旅。

开班仪式:在国歌声中开启红色征程

  8月11日上午,研修班开班典礼在井冈山红色大讲堂隆重举行。全体教师身着正装,满怀敬意齐唱国歌,激昂旋律回荡大厅,唤起大家浓烈的爱国情怀。井冈山市青年骨干培训中心教研部主任宁卫明致欢迎辞,并向班旗手授班旗。宁主任结合翔实历史资料,为学员们详细介绍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立、巩固、坚持斗争的全过程,阐释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这不仅是一次仪式感十足的开学第一课,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教师们纷纷表示,将把井冈山精神转化为推动“大思政课”改革的内在动力,为培养新时代青年贡献力量。

专题讲座:穿越历史长河 触摸精神脉动

  井冈山斗争史研究专家周爱华教授现场讲授《井冈山斗争与井冈山精神》专题报告,以丰富史料和生动语言还原了二年零四个月的艰苦革命历程。从毛泽东引兵井冈、朱毛会师,到黄洋界保卫战和无数英雄的壮烈牺牲,周教授以红军后代的身份,纵情讲述信仰之火如何在困境中星火燎原。张子清、伍若兰、马义夫等英雄事迹感人至深,学员们多次为烈士精神所动容。通过理论学习和人物故事,教师们对井冈山精神有了更加透彻和立体的理解,明确要将这种信念力量转化为讲好思政课的核心素材。

现场教学:沉浸式重温信仰的力量

  六天行程中,教师们行走于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茅坪八角楼、黄洋界哨口、小井红军医院、大井朱毛旧居、龙江书院、上井造币厂等革命旧址,在山河之间与历史对话,近距离感受红色精神的磅礴伟力。

  在革命烈士陵园,全体教师肃立默哀,敬献花圈,重温入党誓词。松柏苍翠之间,烈士英名墙与无字碑诉说着四万八千名为信仰献身的身影,大家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在黄洋界哨口,教师们亲身体验“以少胜多”的历史奇迹,学习动员群众、众志成城、勇于胜利的制胜密码。

  站在黄洋界哨口,触摸着当年战壕的斑驳痕迹,耳畔仿佛回荡着“黄洋界上炮声隆”的豪迈诗篇。黄洋界的炮声虽已远去,但“动员群众、众志成城、勇于胜利”的精神永不过时。

  重走红军挑粮小道,教师们亲自肩挑竹筐,切身体验红军当年的艰辛与毅力,真切体会“艰苦奋斗”并非口号,而是用生命一步步走出来的胜利之路。

  在茅坪八角楼,学习毛泽东同志在油灯下撰写《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的场景,感悟“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创新精神。

  在上井造币厂,教师们了解“工”字银元的诞生与井冈山根据地经济建设的艰辛历程,认识到革命胜利不仅靠“枪杆子”,更离不开“钱袋子”的智慧。

  龙江书院作为“我军军政院校摇篮”,见证了革命青年坚定信仰、刻苦训练的成长历程。漫步百竹园,大家领悟到竹子的刚正气节象征着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如一的信仰。

  在百竹园和水口瀑布,教师们在自然与历史的交汇中体会革命智慧与群众力量之源泉。

  踏入大井毛泽东旧居,仿佛踏入了历史的时光隧道,往昔峥嵘岁月扑面而来,每一寸土地、每一处陈设,都承载着革命先辈的奋斗足迹。

  红歌教学环节,《映山红》的悠扬旋律在井冈山山谷间回响。这首革命歌曲以江西民歌为底蕴,唱出革命群众对光明与红军归来的深切期盼。大家在歌声中穿越历史,体会信仰与希望的力量。教师们都认为,将红色音乐等审美体验融入课堂,能让红色精神以更生动、更亲切的方式“走进”学生心中。

  在小井红军医院与烈士陵墓前,大家为无名战士默哀,体会医护人员在极端匮乏中救治战士的无私担当,“宁死不屈”的革命意志令人肃然起敬。

  在五龙潭红军洞,教师们深入隐蔽疗伤场所,触摸历史遗物,体会医护人员与群众在生死考验面前守护革命火种的无畏担当。见证艰苦环境下“坚持斗争”的革命口号,思政教师们更坚定地表示将这种精神力量注入教学实践,培养有信仰、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踏入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展馆内一件件斑驳的文物、一幅幅珍贵的照片,无声地诉说着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在这里,教师们不仅重温了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更深刻感受到井冈山精神的伟大力量,内心深受震撼与洗礼。

结业仪式:汇聚教育初心 赓续奋斗使命

  8月14日下午,研修班在井冈山红色大讲堂举行结业仪式。宁卫明主任充分肯定了全体教师在为期六天的学习中展现出的专注、投入和思考,勉励大家将井冈山精神转化为教学改革的动力,把红色基因转化为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滋养。

  15位教师结合个人所学所感分享了心得——有的讲到在烈士陵园的震撼与泪水,有的谈到在八角楼对“敢闯新路”的体悟,有的提出将“群众路线”故事引入课堂的设想,还有的表示要用挑粮小道体验激发青年学生的奋斗意识。大家一致承诺,将把此次研修的所学所得带回课堂、带给学生,让更多青年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此次实践研修不仅是一次生动的党性教育,更是一场教学理念深度革新的提升之旅。教师们在行走中研学、体验中感悟、交流中成长,深化了对井冈山精神的认同,也形成了将革命精神与思政课堂紧密结合的新思路。大家明确,井冈山不是博物馆里的静物,而是新时代教育的“活教材”——黄洋界的炮声是理想信念的回响,挑粮小道是奋斗精神的缩影,八角楼的灯光是理论创新的象征,群众路线的故事是思政育人最鲜活的资源。马克思主义学院将以此次研修为契机,进一步推动“大思政课”建设,把革命传统教育和时代使命融合起来,让井冈山精神在新时代思政课堂上焕发新的光芒。

图文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徐道良 责任编辑:李岭 马心仪

审核:严建会 终审:李景阳

微信分享 微博分享 更多分享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08/23 19: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