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陈敏直带领学院影视制作团队奔赴富平实习基地,为国家级非遗项目阿宫腔拍摄纪录片。本次实地拍摄的团队由刘康奇、田雯、骆忠明、丁俊武4名教师及广播电视编导专业8名优秀学生组成。影视制作团队跟随富平阿宫腔剧团来到刘集镇北甫村,完整地记录了本次“戏曲进乡村”文化惠民演出活动。
拍摄团队与剧团领导合影
艺传学院期望通过实地拍摄,努力推动影视专业教师将理论知识与行业技能深度融合,以富平国家级非遗“阿宫腔戏曲艺术传承”为选题,通过纪录片创作全流程实践(策划、拍摄、剪辑、传播),提升教师在项目策划、影视拍摄与制作的实战能力,打造兼具高校教学能力与行业实践经验的复合型“双师”队伍。
上午,影视制作团队与阿宫腔剧团共同前往惠民演出地点——刘集镇北甫村。四名教师分别引领一组学生,利用摄像设备记录下演员后台化妆、乐队成员调音、工作人员搭建舞台等演出前的准备活动。
“戏曲进乡村”文化惠民演出现场
随着开场锣鼓的敲响,传统剧目《苏三起解》正式启幕,演员们悠扬婉转的唱腔、充满韵味的表演逐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观众行列。随后,《柜中缘》《杀狗劝妻》依次上演,演员们在台上深情演绎,观众在台下观看得津津有味。随着第四个节目《探窑》的结束,本次演出活动圆满落幕。
影视制作团队拍摄现场
在整场演出过程中,影视制作团队的全体成员各司其职。陈敏直院长负责现场的统筹调度,骆忠明老师主要承担现场活动的摄影任务,刘康奇和丁俊武老师负责操控舞台主机位镜头,田雯老师则在现场指导学生拍摄演员中、近景以及观众反应镜头。艺传学院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组建由专业教师构成的跨学科影视制作团队,通过全程参与选题策划、实地拍摄及后期制作等纪录片创作全流程,将行业实践经验反哺课堂教学。不仅促进了教学内容与影视产业前沿动态的紧密对接,更以真实项目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意策划、技术应用及团队协作能力,构建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有效提升了艺术传播类人才的专业实践水平,形成“双师型”师资队伍。
富平县文旅局即将与西安工商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富平县阿宫腔剧团作为艺术与传媒学院校地合作的重点实习基地,此次富平之行,在戏曲非遗保护与教育教学的双向奔赴中,探索出一条高校服务地方文化发展、推动自身内涵建设的创新之路。
阿宫腔起源于秦代,因诞生于阿房宫而得名,距今已有两千余年历史,其唱腔兼具秦腔的雄浑与碗碗腔的细腻,以“翻高遏低”“噫呀拖腔”等独特技法闻名,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时代变迁,阿宫腔面临传承断层、受众流失等困境,亟须系统性记录与创新性传播。
图文来源:艺术与传媒学院 李静 田雯 责任编辑:李岭 胡嘉烁
审核人:陈敏直 终审:李景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