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中午,马克思主义学院在1-402会议室成功组织召开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四史教育》及《思政课实践》三门核心课程的期中教学检查学生座谈会。本次座谈会旨在深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听取学生对课程教学的意见与建议,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会议由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主任徐道良主持。
西安工商学院副董事长龙和平、人事处处长闫海霞亲临指导,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严建会、教学副院长王珊珊、“四史”教育与实践教学中心主任李丹、副主任王宇等相关负责人,与来自不同班级的部分学生代表共同参与了此次深入的交流。
座谈会上,学生代表们首先围绕三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师授课方法与态度、课堂互动效果、教学资源使用、考核方式设置以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等方面畅所欲言,分享了真实的学习感受,并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针对《四史教育》课程,同学们普遍反映教师能够通过立体串联历史、分享家乡红色故事等方式,帮助大家建立对历史的整体认知,增强情感代入感,并引导深刻理解课程内涵。同时,也有同学提出,课程内容对部分理科学生吸引力有待加强,小组讨论的参与度和效果有提升空间,建议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方面,学生们赞扬任课教师利用新颖视频、潮流元素PPT设计以及课堂小游戏等方式,有效提升了历史课的趣味性;通过分享家乡红色文化、构建完整知识体系等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复杂的历史脉络。学生们也建议,希望进一步加强课堂互动的深度与灵活性,关注不同学生的参与度,并优化历史时间轴与知识点的整合方式。
关于《思政课实践》课程,学生们肯定了教师在引导讨论、尊重个体想法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及通过拍摄微电影、制作手抄报等实践任务锻炼了综合能力。不足之处则主要集中在实践安排较为紧凑、校外实践环节缺失影响体验感、以及对个体实践活动的针对性指导有待加强等方面。
在认真听取了同学们的发言后,西安工商学院副董事长龙和平发表了总结讲话。他强调了构建师生双向互动教学机制的重要性,指出教育是师生共同参与、双向奔赴的过程。他提出了落实“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学习方法论的建议,鼓励学生主动预习、高效听讲、及时巩固。同时,他希望教师能根据学生兴趣进行课堂改革,利用线上资源,打造多元立体的学习场景,并始终以学生的获得感为核心目标,不断提升教学实效。
此次座谈会的成功举办,为师生之间搭建了一个坦诚、开放的交流平台。学生们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为马克思主义学院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提升育人效果提供了重要参考,对推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四史教育》、《思政课实践》三门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图文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徐道良 责任编辑:李岭 马心仪
审核:严建会 终审:李景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