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育人】“大思政课”启新篇 校地联动育英才|马克思主义学院实践导师思政育人系列活动五
发布于: 2025-04-11 17:45 编辑:

  为深化思政实践教学改革,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实践教育要求,提升思政课程育人实效,推动思政教育创新发展,西安工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于4月9日下午赴“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示范点庙西村举行实践导师思政育人系列活动。活动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严建会教授主持,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副院长王珊珊副教授、各教研室主任及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师参加本次活动讲座。

  首先,庙西村乡村振兴顾问王春雷亲自带领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师参观了庙西村史馆和农耕文化馆,该馆于2023年5月荣获陕西省第四批村史博物馆之首,生动记录了庙西村的发展,也成为关中地区众多农村的缩影。通过展板介绍和实物展示的形式,对村史馆的村史溯源、续传承、红色印记、奋进新时代、在希望的田野上五个部分,详细介绍了庙西村的发展历程以及乡村振兴发展的情况。

  随后,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严建会介绍了本次讲座的重要嘉宾:庙西村书记李建康及庙西村乡村振兴顾问王春雷,其次通过宣传片《田园“庙西”好风光》的播放,从研学学生、游客、村民和村委会成员等不同视角,展现了庙西村的美丽风光与建设成就。最后强调庙西村是学生了解党的乡村振兴战略、了解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窗口,也是对学生进行改革开放政策推动农村巨大变化教育的重要平台,是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热情的实践教育基地,思政教师要用好实践资源,讲好新时代故事,贯彻落实“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的“大思政课”建设需要,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思政实践导师、庙西村乡村振兴顾问王春雷做了题为《一部镌刻在工具里的文明史诗——从代表性农具看关中(高陵)农业发展》的讲座,以古诗《悯农》中锄头与撅头的区别,说明农具在古典文明解释中的重要性。他以关中为何成为农耕文明的摇篮、高陵区农业发展史等内容,论述了农业发展的另一关键因素为持续迭代的农具,又以杨官寨遗址中出土的石铲、石刀说明了原始社会时期从刀耕火种到翻土耕作的转变。

  思政实践导师、庙西村书记李建康做了题为《党建引领“一强四美”和美乡村建设的实践与启示》的讲座,讲述了庙西村建设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与对策,以拆除原村委会有形的围墙,破解了村民与村委会之间无形的隔阂。以“党建+文化”双轮驱动,建立红色驿站便民超市,带动辖区群众增收致富,打造“党建强、治理美、人文美、环境美、产业美”的“一强四美”乡村振兴的新样板。

  庙西村的变迁,是党领导下 “三农” 发展成就的缩影,也为思政育人提供丰富案例。此次活动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提升综合素养的有效契机,让全体教师更加真实的触摸到乡村振兴的脉搏:传统农耕文化是根基,科技创新是动力,而人的奋斗则是核心。接下来马克思主义学院也将有效利用本地特色实践教学资源充实高校思政实践育人环境,进一步合作探索“校馆协同、校地协同、校企协同”良性互动机制,协同发力共创共建,汇聚全社会育人“大能量”,拓展“大格局”。

图文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曹雪 李丹 责任编辑:王紫菲 郝深静 审核:严建会 终审:李景阳

微信分享 微博分享 更多分享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05/13 18:1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