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信息素养新体系,培养智能时代新人才
发布于: 2022-03-24 15:19 编辑:


3月23日下午13:30,信息与工程学院通过线上举办了以“构建信息素养新体系,培养智能时代新人才”为主题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研讨会,计算机专业教师、计算机公共课程任课教师、本学院各教研室主任、教学秘书等参加会议,研讨会由信息与工程学院教学副院长王飞主持。



计算机基础教研室主任高峰老师做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方案”的说明。高峰老师结合前期调研和近年来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教学现状、发展趋势、教学目标与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由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育教学面向全校非计算机类专业学生,覆盖面广,对学生专业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影响深远。提出以“信息意识、计算机思维、数字化创新与发展、信息社会责任”等方面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构建“宽专结合、面向应用、服务专业”的通识类课程体系,按照“必修+选修、专题+实训、通识+专业”分类分层组织教学的改革方案。

在研讨环节,各教研室主任结合各自专业提出建议和意见,特别强调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对专业教育教学的支撑作用,希望能结合不同专业提供不同的教学模块。计算机专业教师建议加强文档编辑、数据处理和新技术应用的实践教学。承担“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教学的教师对课时分配、教材选用、集体备课、实践教学、教学支持、课程考核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和意见。

最后,王飞副院长结合时代要求、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强调到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践教学等方面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学习和成长需求,必须向信息素养课程转型升级,重新构建信息素养课程体系,注重学生信息素养、信息思维、数字化技能和信息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培养。建议计算机基础教研室加强与通识教育学院、商学院、设计与创意学院师生的联系,征求他们的意见与建议,尽快完善课程改革方案。计算机基础教研室应该在数字化教材建设、项目素材、实践案例、教学支持、考核评价等方面先行开展工作。计划将该方案提交学校,组织专家评审后,在2022级人才培养方案加以落实。

通过本次研讨会,进一步提升了认识:未来已来,以人工智能、大数据、5G、区块链、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与生活等各个方面。熟练使用智能产品、具备计算思维、数据思维及智能思维能力,是未来作为一个社会人必备的基本素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势在必行,这样才能培养适应这个时代的新人才。

图文来源:信息与工程学院 王瑶 审核:李景阳 编辑:屈晓宇 李臻怡



微信分享 微博分享 更多分享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05/19 21: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