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工智能、大数据、5G、区块链、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未来已来,信息素养成为数字社会公民基本素养,信息技术渗透各专业领域,促使信息技术与专业内容融合,“互联网+专业技能、人工智能+专业技能”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需。为加快推进《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4月1日下午14:00,信息与工程学院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了以“智能时代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为主题的专题研讨会。出席本次研讨会的有校长叶曲炜、教务处处长刘洪鹏、发展规划处处长范忠、教学质量保障中心主任邸兰、科技处副处长张满效、质量保障中心副主任辛大欣、信息与工程学院执行院长张琳、设计与创意学院副院长唐红春、信息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王飞、商学院副院长李亚荣、通识教育学院副院长张飏、计算机专业教师代表等。本次研讨会还专门邀请了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西安交通大学桂小林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计算机系主任缪相林教授指导,本次研讨会由信息与工程学院执行院长张琳主持。
首先,张琳院长对参加本次研讨会领导及校外专家逐一介绍,并就本次研讨会的主题和目的进行了说明。张院长对两位校外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希望两位专家能提出宝贵的建议和意见。
其次,计算机基础教研室主任高峰老师对“智能时代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方案”进行说明。高峰老师结合前期调研和近年来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从“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育教学现状、发展趋势、教学目标、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将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定位为通识课程,以“信息意识、计算机思维、数字化创新与发展、信息社会责任”等方面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构建“宽专结合、面向应用、服务专业”的课程体系,确立“必修+选修、专题+实训、通识+专业”模块化教学内容,采用“专题讲座、项目实训、案例分析”教学方式。重点说明了新的模块化课程体系:A+B+C+X,其中A为信息素养模块,B为办公自动化实操模块,C为基于Python的数据处理模块,X为专业融合选修模块。
在研讨环节,两位校外专家首先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两位教授肯定了信息与工程学院前期所作工作和创新做法,桂小林教授认为总体上思路清晰、定位明确、符合西安工商学院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建议加强学生计算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缪相林教授认为除了课程体系的改革外,教学方式的改革也很重要,建议采用精讲多练、翻转课堂、课证融合等。参会的各部门负责人也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和意见,要从学校和学生实际出发,明确培养学生的能力要求和达成目标。设计与创意学院唐红春副院长、商学院李亚荣副院长、通识教育学院张飏副院长结合各专业学生实际和信息技术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支撑和融合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和意见。信息与工程学院王飞副院长指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育教学面向全校非计算机类专业学生,覆盖面广,对学生专业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影响深远,学校和信息与工程学院非常重视学生信息素养和信息技能的培养,专门成立了计算机基础教研室,前期做了大量调研工作。
校长叶曲炜在听取了汇报后,首先对两位校外专家表达了感谢,希望继续关心和支持西安工商学院的教学改革工作,对学校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指出学校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新工商学院,重点发展“电子与信息、财经与管理、传媒与艺术、文学与新闻传播”四大专业群,进一步落实“1-2-3-5”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不同学生之间的计算机基础不同、需求不同,在智能时代需要系统地设计出一套适用于不同学生计算机的课程体系,通过项目将所学知识和技能有机融合,使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掌握计算机知识与信息技能,更好地适应数字经济与数字社会。建议信息与工程学院计算机基础教研室加强与通识教育学院、商学院、设计与创意学院师生联系,征求他们的意见与建议,进一步完善课程改革方案,尽快启动配套实训教材编写立项,并且在数字化教材建设、项目素材、实践案例、教学支持、考核评价等方面制定详细工作计划,尽快落实。
通过本次研讨会进一步明确了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也为下一步工作明确了方向。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必须符合新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通过信息技术赋能专业人才培养,教学内容需要结合新技术不断深化,教学目标必须从知识传递到能力训练和信息素养提升转变,分层分类分模块实施,加强实践教学,加强师资团队建设、课程资源和项目案例库建设,利用好开源平台和校企合作资源,改革考核方式等重点工作。
图片来源:冯蓉 文字来源:王飞 王瑶 信息与工程学院 审核:李景阳 编辑:屈晓宇 张曦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