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教学质量保障中心组织的第一场项目式教学研讨会后,有关如何结合课程特点,推进我校的项目式教学改革成为了我校老师们讨论的热点话题。
趁热打铁,持续跟进,推动改革。11月2日下午,继续围绕项目式教学的第二场研讨会如期开展。西安欧亚学院《市场调查实务》课程负责人刘燕副教授与我校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通识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优秀教学案例课程负责人、教师、学院领导继续交流、探讨。
通识教育学院的杜雪丽老师基于真实、客观的学情分析,确定教学目标,恰当地选择与《大学英语》课程内容契合度高的英语新闻报道作为教学案例,充分利用在线教学平台,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给学生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把语言知识教育和中国文化渗透、课程思政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机的融为了一体。
商学院的马艳芝老师引导学生运用《统计学》课程的相关知识,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项目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并生成最终的数据分析报告,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获得感和成就感,把抽象、枯燥的统计学知识用“项目”激活,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学校督导专家刘改琳教授建议杜老师可以把课堂与课后实践有机结合,通过开展演讲比赛、英语竞赛等多样化的实践性活动,考察学生对英语的实际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也能更好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督导专家宋元梁教授肯定了马艳芝老师通过让学生做“项目”,分解学习任务,让学生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很好地展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设计,并建议马老师多带领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梳理已经积累经验、数据,凝练教学改革成果。
督导专家董威教授建议两位老师做进一步的探索,结合我校校长基金项目的申报,认真反思、凝练我校教学改革的成效与不足,让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学改革在我校的课堂中落地。
之后,刘燕副教授以《市场调查实务》课程建设为例,以《以工作流程为准则,突出项目训练》为主题,为参会教师分享了她的教学实践探索。
刘燕老师从思考《市场调查实务》究竟应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为着眼点,把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应该掌握专业能力与岗位需求进行匹配融合,认真分析基于岗位工作流程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在此基础上,打破传统课程(教材)的内容体系,对教学内容按照工作流程进行重构,形成能够对接岗位需求的课程教学模块。
在进行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根据不同教学模块的目标、内容及岗位需求,及时引导学生选择实际生产、生活中的真实项目。把线上的自主学习、课堂上的师生共同研讨、课后的项目数据分析有机结合,精心设计每个教学模块对应的课时、教学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
刘老师在课程教学实践中,在学生学习的每个阶段都以真实的项目为牵引,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每个模块的学习目标、要求及任务,以项目为依托,串联全部课程内容,实现课程内容、项目引入和学生活动的有机融合。
刘老师以“调查方法”这个知识点的教学为例,详细分享了她的教学安排。课前,给出具体任务和要求;课中,学生根据自选的项目以及前期完成的调研提纲,让学生成为“项目经理”,带领全班学生模拟召开小组座谈会,并对调查方法及结果进行总结。课后,要求学生完成会议记录,并整理分析调查数据,形成数据分析报告。这样的教学安排让课堂成为了职场。
讲座之后,参加本次交流的老师和学院领导与刘老师进行了互动交流。
商学院教学院长李亚荣说,听了刘老师分享,让商学院更加坚定了做好项目式教学的信心,要通过项目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和独立思考分析能力。
商学院张雪鹏院长表示,商科专业要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把企业的真实项目引入课程,通过项目式的教学,提升教师的实践经验和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获得相关的工作经验进入职场,这将是商学院的教学改革目标。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韩娟院长说,刘老师分享的基于工作流程的项目式教学与我校的“1235”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不谋而合,都是把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出发点,很多好的经验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叶校长在总结讲话时指出:我们的老师与兄弟院校的老师一起交流研讨,再有督导专家的点评分析,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做法,我们的老师会有更多的收获。今天我校的两位老师也做了分享,她们已经开始了项目式教学的探索,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改革。在项目式教学中,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项目载体、任务驱动、行动导向、成果评价的教学方式,更契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更能够点燃激情,开启智慧,触动心灵,也更有效地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图文来源:教学质量保障中心 审核:李景阳 编辑:屈晓宇 张俊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