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情,民族魂
潼关百里路,
清昼压云排。
临枫白日入,
长虹踏绿出。
踏浪行,不忘峥嵘旧路

黄河是民族的血脉,团结是人民的灵魂。潼关北临黄河,南踞山腰,是中国天下第一大关,古来英才出,兵家必争地,黄水过此路,文起土梁中。有语谈“文化兴便民族兴,语言通则人民同。文乃认同之本,立国之基。有悠久历史的我们也不能例外,要了解文化,便需要触碰。因此,西安工商学院于9月16日上午由权倩倩老师携团学干部前往潼关参加由西安民宗委主办,高陵统战部承办的“黄河情,民族魂”的专题文化活动,本次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语言文字宣传周的推广而做出的不懈努力。
做黄土,忆之行之扎根中国

两岸不隔黄水情,文化复兴任“青”行。本次活动扎根26届全国普通话推广周的时趋,紧扣二十大主题,让青年做排头兵,急先锋,为人民语言发一份亮,争一份光。在活动上,杨老师饱含热情地说道:“青年是祖国的未来,人民是时代的前趋。”所见所感也不难看出,人民素质,民族凝聚力是必行所在。中国是大国,文化可兴邦,语言可振国,因此立足文化自信是必由之路,传播文化是中华儿女复兴中华文化的必由之路,语言立于文化之林,便需要认同,需要添光增彩,人民是国家的人民,文化是世界的文化,传承是民族的必要。
汗水挥洒,灿阳朝日作新潮
字正腔圆


语音是老调,但在新青年的掌中熠熠生辉。一首歌,唱的是文来万邦,但饱满的情感是对中华大地无私的爱。“我认同我的民族,所以我应对民族的语言抱有无限的热爱”。一曲未毕,暖阳却早己在胸膛升起。灿阳打在每个人脸上勾勒出一圈圈的红晕,在涛涛江水旁,我们仿佛看见了,在意的,认同的,有人在颂歌……岸对风铃渡,岸前正德人,忘难唱不出,离渡已过谷。看不见的,不忘记,总需要传承。
颂诗歌,赞中国

不读书,难识文。不唱红,难忆路。青年人有青年人的想法,但爱国的长诗我们同颂《闪耀吧,青春的火光》《礼赞中国》是青年人的深情,是菊月献中国的相伴前行,”在这片土地上没有人不是中国人,也没有别样的语言能散种开花”古来奋斗,今之如朝,我的祖国,百纳海川。
歌唱是热情的话,诗颂更是深情,本色青春如我,从未失去光芒,我们记得,千万万的人民,在这土地上劳作的,奉献的,小我还是大我,都是祖国的赤子,黄河的孩子,我们没有古来之贤,但同样的志气让我们相聚一起,为民族复兴,文化传播添砖加瓦。成孰何成,奋勇前行。
唱清平调,文来开枝散叶
读字音,绕囗令



小小的活动承载的是对五千年以来,秦皇汉末文字的敬仰与尊重,我们都说中国话,我们都是中国人。一次次舌唇的发音,喉腔的共响,在欢笑的风中,文化自强的信念愈发坚定。“一河载万舟,一文识水情”酒能消愁,语能徐秋,在大同理念下,每个民族在大地之上都能得到认同,因为语言,因为魂魄。
我和我的祖国


我们和祖国不能分离,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语言,但在长风蓝天黄水边,没有人是个体。整体的我们有着旭日的信念。愿作火,赴今朝。我们团结和谐,是民族的缩影,我们都说一种话——普通话,同是一种人——中国人。歌曲落幕,信念永不失色。

观千秋古城,做时代话事人
潼关古渡

“一黄渠通天河”,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更是扎根于中国人民血脉中的心河。古渡,它不仅是景色,还是文化的标杆。我们看的见,谭嗣同的悲凉壮歌,千史浮页。我们看的见,滚滚黄水,连接的是岸对人民的情谊。我们看的见“鲤鱼跃过龙门”的中国在“渡口”也跃入了它崭新的时代,富强,友好,民族团结。现如今,古渡口上每个人都说着同样的话,普通话,中国话,时代话!!
杨震廉政教育基地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廉政建设由始自终便是头等大事。“关西先生”古来贤,今犹立。我们记住的是那“千金不取,明哲保身”的气节,“焚诗渡河”的无愧,“无妄加身,饮鸩得义”的清白勇武。天知,地知,你知,子知,神知,廉不知,则语难取。

潼关行
百里路
山河安坚
我行所往
我心所向
我感同轴
我语同康
普通话的宣传是民心所向
文化的传承是信念所往。
在蓬勃发展的中国
青年人更是囗耳所在。
唱之颂之
愿为黄土上的人民文化焕新高!
同之读之
愿为民族焕新潮!
图片来源:青年媒体中心 文字来源:学生处(团委) 审核:李景阳 编辑:王紫菲 曹鑫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