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凝聚发挥教研室集体力量,不断深化“德法”课教学改革创新,提升课程教学质量,马克思主义学院于10月27日下午在1-402进行了教学方法研讨专题备课会,会议由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主任马星主持,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严建会、教学副院长王珊珊、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专兼职教师参加此次备课会。
会议期间,与会教师倾心分享传经验,对常用的九种教学方法进行分析,从每个方法的优劣势和结合具体班级开展情况做了相关交流,使得方法和案例更加生活活泼,普遍认为教学方法适度开展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收效加倍。围绕讲授法适时增加学生互动、微视频支撑,做到案例有特色,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引用问题链教学方式,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角度促进教师更好地搭建理论框架,明确逻辑思路,进一步促使学生能够更好理解理论知识,做到入耳入脑入心、同向同行同频。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严建会对此次会议表示肯定,提出在教学过程中的建议。一是思政课要有人性化。要深入研究学生思想状况及学情,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着力解决学生心中的困惑及热点难点问题。二是思政课要有灵动性。在授课过程中既要有包含哲理的语句和小故事也要具有浪漫生动色彩的文学语言,比如散文等,在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的同时提升学生文学美感与高度。三说思政课要有底蕴性。对一个问题可以从文化和历史的角度进行联系和分析,也可以和其他课程知识进行广泛论证。四是思政课要有逻辑性。授课逻辑线条清晰,思路清晰,主题明确,要善于归纳总结,要将章节内容用容易记忆的概念凝练结合,以方法案例取胜,更好提示思政课实效。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副院长王珊珊对本次备课会给予成分肯定,提出教学法的重要性是每一位教师应该不断深入思考的问题。凝结集体智慧促交流共成长是很好的契机,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强调,注重研讨教学方法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教师互惠互享共同提高教学水平,亦可以赛促学,科学把握教学规律,进一步落地课程要求提升教学效果。

本次备课会的开展加强了教师间的互动交流,各位教师的凝心聚力集思广益既能有利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总结经验,对每位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都有重要意义,对进一步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起到。
图文来源: 马克思主义学院 审核: 李景阳 编辑: 王紫菲 程鑫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