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深入探讨应用型大学思政育人的新思路和新方法,西安工商学院举办的第二届新时代应用型大学思政育人学术研讨会在泾渭河畔西安高陵如期举行。本次研讨会邀请了来自全国五十余所应用型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专家、学者代表参加。
第一分会场的讨论交流由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教授张永缜主持。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永缜教授以《以红色文化提升新时代思政课教学质量》为题,深刻分析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提出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方法和路径。张教授强调,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全面提升思政课的教学质量是一个重要举措。这对于推动“四史”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国民素质,建设文化强国,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理念和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理念以及当前思政课教学方法的革新,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着手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实施有效内容供给,编写红色文化精神谱系文本,精确识别学生需求,构建红色文化特色的新型思政课堂,以达到强基固本、壮骨铸魂的育人功能。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展海燕副教授以《新时代民办高校深入推进“三全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的创新路径》为题,从新时代民办高校推进“三全育人”的意义、创新“三全育人”工作机制的重要价值、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优化“三全育人”工作机制的路径四个方面进行了细致地分享。她认为,“三全育人”是新时代推进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理念和行动指南,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也是推动新时代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她指出,深入贯彻“三全育人”教育理念,能够破解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升民办高校的内涵式发展水平。
陕西服装工程学院菅建伟副教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研究——以季羡林国学为例》为题进行了发言。她介绍了季羡林国学的思想体系和学术价值,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契合点,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载体,强调新媒体背景下,更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西安思源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徐作明副教授以《构建思政理论课与思政实践课双向驱动机制,提升思政育人实效》为题进行发言。他首先为我们介绍了在长期教学活动中总结出的三点体验,紧接着从思政理论课与思政实践课的关系、思政理论与思政实践课双向驱动机制、创新实践教学三个维度进行分享。徐副教授指出,在未来的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大力加强思政实践课的建设,从多个方面入手,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山东华宇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槐克腾教师以《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逻辑和实践探究》为题进行分享。槐老师认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构建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理念,教学目标设定应立足国家要求、学校定位和个人发展三重逻辑,思政课教学设计包含主体和过程两个维度,教学评价包括过程性和终结性两个环节。此外,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构建应遵循问题和目标两个导向,把握思政课教学设计的关键点,抓住上好思政课的出发点,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新疆农业大学尚小强教师以《“大思政课”视域下应用型大学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实困境与实施路径》为题进行发言。他指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践行“大思政课”理念的重要平台,也是连通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重要方式。“大思政课”视域下,应用型大学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面临着教育主体认知局限化、育人模式单一化、活动内容同质化、协同机制条块化等问题。在“大思政课”理念指导下,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必须深入推进实践教学课程化建设、构筑协同育人新格局、善用新媒体新技术、建立实践教学长效机制,着力提升应用型大学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推动“大思政课”建设取得新成效、开创新局面。
银川能源学院马婷教师以《青年教师对应用型思政育人的认识》为题,从课程设置、实践活动、教学活动等多方面进行介绍。马老师提出,要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专业课程中,通过案例分析、研究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要通过实地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研学等活动,使学生亲身经历社会问题,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责任感;通过讲座、论坛、展览等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思政教育的校园氛围。马老师强调,应用型大学的思政教育要通过多元化方式,将思政理论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培养学生思政素养,成为有技术、有思想道德的复合型人才。
银川能源学院严雯教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为题进行发言。严老师首先介绍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强调要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互动中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要注重学科的交叉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严老师说,中华传统文化与应用型大学思政建设的融合过程中,要平衡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培养更全面发展的人才,让学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文化滋养,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提高他们的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感,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西京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马新宇教师以《劳动教育和美育融入应用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为题进行发言。马老师指出,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具备实践和创新能力人才为目标的高等教育,而劳动教育和美育对于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通过创新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濮阳科技职业学院刘金教师以《应用型大学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研究》为题,为我们深刻介绍了劳动教育在应用型大学中的重要内涵及意义。刘老师认为,劳动教育是应用型大学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实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新时代,随着劳动教育呈现内隐性、融合性、多元化、常态化的新特点,应用型大学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也应与时俱进、守正创新,要从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培育学生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构建劳动教育课、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和“第二课堂”的“四课”协同育人课程体系,开展多维度实践活动,建设劳动教育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企业导师齐备的高水平“四师型”师资队伍,完善宣传、实施、监管和评价劳动教育制度体系个方面承担起“以劳育人”的重要使命。
第二分会场的讨论交流由陕西服装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颜毓洁教授主持。
银川能源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张亚楠教授作了题为《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夯实立德树人主阵地》的主题发言。张教授首先盛情邀请大家参加由银川能源学院主办的第三届新时代应用型大学思政育人学术研讨会,共享学术盛宴。在接下来的发言中,张教授从焦裕禄的故事出发,从道德之根脉出发,结合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和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分析了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理论逻辑,理清了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重要性。最后总结到,进入新时代,青年大学生要为人民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只有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才能办好教育,建设好思政育人主阵地。
北京农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子睿副教授作了题为《应用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对策初探》的主题发言。张副教授首先突出强调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一环,他指出应用型大学在按照《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年本)》要求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时,需要深刻理解实践教学活动的意义,这是应用型大学做好思政课实践的基础。接下来,张老师结合应用型大学的特点,结合自身科研教学成果,提出要努力做好提高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实现实践环节全覆盖、建设稳定的实践基地三项工作,这样才能实现应用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的目标。
西安行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洁明副教授作了题为《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实践育人体系的探索与实践》的主题发言。李副研究员在发言中明确,高校思政育人要以“三全育人”“课程思政”等大思政教育改革为背景,以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其次,她从大思政视域下实践育人的时代特征、价值意蕴、存在的问题和改进路径角度论证了大思政实践育人体系的路径优化问题,提出构建大思政实践育人体系需要从实践育人平台的综合开发利用、红色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团委第二课堂育人、教师实践育人技能提升四个方面优化育人路径。
陕西服装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吴文娟教师作题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现实困境与进路》的主题发言。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推进思政教育改革创新,开辟立德树人新路径和探索育人新方法,推进思政教育提质增效的必然要求。吴老师在发言中指出,应用型本科高校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要坚持问题导向,准确把握在“大思政课”建设的组织领导、课程建设、资源平台、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等方面存在的现实困境,并结合其学校思政课实践的有效做法和成果,针对性地提出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实践进路,从而有效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育人实效,推动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
西安思源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张蕾教师作题为《中国传统文化伦理思想的在高校思政育人中的道德教育价值研究》的主题发言。张老师在发言中指出,中国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积淀为中国留下了传承文明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这样的传统文化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文化基础,是文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传统伦理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渗透到中华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构成民族心理素质和凝聚力、向心力的重要因素,对民族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张老师从中国传统文化及伦理特征、伦理取向展开,最后落到中国传统文化通过提升主体的道德认识,陶冶主体的道德情感,磨砺主体的道德意志上,有利于培养主体的道德素质,使主体不断提高道德认识水平、优化道德情感体验、强化道德自律自主。
西安思源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龚宝琴教师作题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的主题发言。龚老师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二者互相交融,呈现出一种共生的关系。我国能够取得如今的发展成就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持,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理论的文化基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理论课堂中是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要求。接下来龚老师结合自身授课经验,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研究对象,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理论课教学的意义及原则,并从合理选择融入的传统文化内容、做好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程体系的衔接转化、开展多样化实践活动三个方面详细阐释如何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思政理论教学,为进一步提高思政教学质量提供相关参考。
西京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李卫根据西京学院的实际情况,结合学校建设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博物馆,深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和《四史教育》课程开展思政实践分享:通过合作平台的内外协同,充分发挥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作用;在实践考核方面更加注重过程性考核;资源供给和需求经验等方面作出交流。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伍思敏教师作题为《红色电影资源融入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的主题发言。伍老师结合自身参加红色电影配音比赛的实践经历,提出要提高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必须依托相关比赛,结合学生自身的专业特色,在学院、学校范围内形成系列活动。
银川能源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王玥老师作题为《应用型院校思政实践育人体系的思考》的主题发言。王老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为例,重点分享实践育人的任务和方法。比如带领教师进行实践研学,打开教师的视野;带学生深入周边特色实践教学基地,让当地乡村振兴基地一线人员给学生授课,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思政育人实效性。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吉元强老师作题为《推进大思政建设育人,注重以文化人》的主题发言。吉老师结合杨凌的地区特色文化和自己学校的特色教学实践做法,围绕一是通过红色文化铸魂育人传承红色基因;二是通过经典文化诵读,十大节庆主题活动等活动,进行传统文化教学,涵养学生家国情怀;三是深入乡村振兴省级示范村进行实践,了解农耕文化进行劳动教育三个方面进行实践教学经验的分享。
塔里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孙欣然作题为《高校思政教师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现状和策略探析》的主题发言。她首先介绍了塔里木大学的办学基本情况,接下来的发言中,明确胡杨精神育人的重要意义,强调要积极发挥这一精神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通过运用新媒体,强化学生的意识,践行社会责任,最后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结合学校以及学院的具体做法作出了分享。
经过紧张的讨论交流,第二届新时代应用型大学思政育人学术研讨会圆满落幕。大会闭幕式由西安工商学院副校长龙和平主持。
龙校长在致辞中代表组委会向出席本次研讨会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同仁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感谢专家们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参与这次研讨会,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智慧。龙校长说,经过各位院长、专家学者们紧张而充实的学术交流,我们不仅对思政育人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深入研究,深刻认识到思政育人的重要性,更加坚信应用型大学在思政育人这一领域有着独特的优势和责任。我们要继续推动思政育人的深入发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分会场的代表,来自西安思源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徐作明副教授发言。
二分会场的代表,北京农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张子睿发言。
银川能源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亚楠教授作为第三届学术研讨会举办单位发表致辞。她在致辞中对西安工商学院举办此次论坛表示感谢,并邀请全国高校、应用型大学思政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与会教师代表莅临“塞上江南”宁夏银川,参加由银川能源学院主办的第三届新时代应用型大学思政育人学术研讨会,共同探讨应用型大学思政育人的未来发展。
此次第二届新时代应用型大学思政育人学术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为我国应用型大学思政育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它不仅为思政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学习的平台,也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会议提出的一些具有实践意义的建议和方案,如建立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加强教师培训和提高思政教育工作者素质等。这些建议和方案将有助于推动思政育人在新时代应用型大学中的深入发展。我们期待着下一届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注入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图文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审核:李景阳 编辑:王紫菲 程鑫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