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甲流?
流感病毒可分为甲、乙、丙、丁4大家族每年会呈季节性流行。甲流指甲型流感,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常发生在冬春季。
国家流感中心发布的2023年第7周中国流感监测周报显示,近期甲型流感的来势最为凶猛。甲流的潜伏期通常在1~3天,最主要的症状是发热、全身肌肉酸痛与头痛,也会有一些较轻的呼吸道症状,例如咳嗽、流涕、咽痛等。
二、如何判断自己是感冒还是甲流?
流感和普通感冒虽然都是呼吸道疾病,但两者是完全不同的。下表列出了流感和普通感冒区别:
特征 |
流感 |
普通感冒 |
病原体 |
甲乙丙流感病毒 |
鼻病毒、副流感病毒、普通冠状病毒等 |
传染性 |
强 |
弱 |
季节性 |
明显 |
不明显 |
发热程度 |
常见高热(39~40℃)伴寒颤 |
不发热或轻中度发热,寒颤不常见 |
全身症状 |
全身症状明显,主要表现为高热、头痛、疲倦乏力,全身肌肉酸痛等 |
上呼吸道症状明显,如流涕、打喷嚏、鼻塞、嗓子疼等 |
病程 |
通常7~10天 |
通常3~5天 |
三、得了流感,出现哪些症状需要就医?
从流感治疗来看,一般是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如果出现持续高热不退、气短、基础病加重等情形,应及时到医院就医。特别是对有基础病的老年人,建议当有发热、咳嗽、头痛、乏力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医,如被诊断为流感,应及早用抗病毒药,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导致基础病加重。
四、如何预防甲流?
1.接种疫苗,提高免疫力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的有效手段。推荐人群:6月龄以上、无接种禁忌的居民均可自愿自费接种,优先推荐对象为6月龄至5岁儿童、60岁及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医务人员、6月龄以下婴儿的家庭成员及看护人员、集体生活人群(如学校、幼托机构等)。
2.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勤洗手,特别是饭前便后、触摸面部前、外出回家后,使用洗手液或肥皂配合流动水清洗;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挡;勤换洗衣物和被褥,可在阳光下晾晒。
3.保持通风,减少聚集活动
每天定时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流感高发期尽量减少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外出时科学佩戴口罩。
4.建立健康生活方式
规律作息,科学饮食,适量运动;注意防寒保暖,及时添衣,避免受凉。
5.流感样症状应对
出现流感样症状时,应居家休息,避免接触人群;与家人接触时戴口罩,减少传播风险;病情加重应及时就医,就诊时患者及陪护人员需佩戴口罩,避免交叉感染。
五、学校防护
1.日常开窗通风,注意保持教室、宿舍、食堂等场所的空气流通。
2.每日对卫生间、食堂、楼梯扶手、门把手等重点部位进行消毒,定期打扫卫生,保持环境清洁。
3.落实晨午检制度和因病缺课登记、追踪等制度。做到病例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4.通过主题班会、微信群、黑板报等方式普及流感等传染病防治知识。
图文来源:后勤保卫处 审核:李景阳 编辑:王紫菲 冯彩